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文学园地
郑南川先生为“葵花文学”创作的油画《夏葵》
编者按:“魁华作协”与《华侨新报》合作创办的副刊园地“葵花文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创刊号上作协前主席郑南川先生对“葵花文学”做了精彩注释,作协现主席董岩女士撰写了“葵花文学”发刊词《向阳而生》;并隆重推出学者张裕禾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国门刚开放的七八十年代,第一批到北美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文字翔实生动,很有历史价值,将以连载方式登出,以飨读者;蒙城著名作家陆蔚青女士《前夜》,描写了五年前筹备魁华作协二十周年活动前夜的情况,文笔生动细腻。恰逢作协二十五周年庆典刚落下帷幕,刊此文见证作协成长的足迹;本期还收录林怡君小品文,穆彦小小说,酷勒的诗。
《葵花文学》小释
郑南川
葵花,是一种独特的立体,起源于北美洲,往北。
它始终与太阳有关。《百基百科》学名有太陽花、朝阳花、日頭花。只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
北美有一块地方是魁北克,有一群魁北克华人写作者,正好谐音“葵花”。他们阳光向上,写一片新土地自然、纯粹的文字,如同葵花向阳。
葵花形似太阳,色彩金黄灿烂。它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和向上。它的寓意是土地的太阳,象征着勇敢者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葵花的籽粒,是它成就的理想。一朵葵花的籽粒有多少,是世俗生活的秘密。魁华写作人的誓言,是把那些籽粒的播撒,带着祖地的文化而来,向北,耕耘,长出一片葵花土地。
它是魁北克移民文学的样子。
【“葵花文学”发刊词】
向阳而生
董岩
壬寅仲夏,魁北克土地上生长出一株美丽的“葵花文学”。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与《华侨新报》联袂推出的文学副刊,以“葵”为名。取“葵花”“魁华”之谐音。此外,向阳而生,既是花之属性,也是“葵花文学”创刊之初衷。
“葵”,民间称为“望日莲”,望日之花,生来就带着饱满的希望与热情。
她是热情明妍的阳光之花。不是所有世间之花,都能跟上太阳的节奏,葵花却如是。如同我们魁北克文学创作者一颗颗爱文学的心,文学,就是我们生命中美丽煦暖的太阳,是我们漂泊灵魂的温柔栖居地。
她是明亮坦荡的夏日之花,带着盛夏的勃勃生机。 盛放的花盘就是洋溢笑容的面庞,小诗说:睡在向日葵上,即便忧伤,也会面朝阳光。是啊,人世还有多少忧伤,是太阳不能晒化的呢。
她是花序奔放的生命之花,如同这些在海外漂泊、扎根,无论土地贫瘠或沃腴,都努力开放的炎黄后人。
她是理想主义者的希望之花, 向阳而生,逐日而居,挟着对新生活的梦想,建设一个新土地上的新家园。
她是知其不可而为的夸父之花,晨间晚照,葵苦追太阳的壮烈,不由让人想到中国神话里逐日的夸父,希腊神话里奔日的伊卡瑞斯 。
她是粗茎大叶的草根之花。君不见,生于郁金香故乡的凡·高,最钦敬者反倒是泥土气与草根性兼具的向日葵花。我们的魁北克华人文学创作,观察记录的恰是普通移民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
盛放之后,葵小小的籽粒,落在大地上,不变的祖地文化的内核,得以在地北天南发芽成长,来年又是蔚然成林的片片金黄。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祝福我们魁北克这朵向阳而生之“葵花”,向往的、盛放的永远是一片广阔的蓝宇。
“往事追忆”
枫叶荻花秋瑟瑟,柴门初启越重洋
——七十年代末的点滴回忆(1978-9-1980-5)
张裕禾
- 国门初开,负笈北美
1978年邓小平发现,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知识阶层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现象。老一代知识分子后继无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跟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严重脱节。百废待兴的中国急需人才。邓遂向中央政府建议,在各高等院校选拔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派往西方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
当年的夏季,在全国范围内按学科组织了选拔考试,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我当时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教书,有幸被推荐参加选拔考试,并以上海考区成绩第一、全国成绩第二的名次被录取。由于我们是语言生,不像理工科的进修生那样,出国前需要进行半年的外语培训,当年九月一日我们一行二十人,便从北京登上飞机出发了。当时中国跟美洲没有直通航线。我们需绕道欧洲,从巴黎换飞机去加拿大。
我们在巴黎的中国文化处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乘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直飞蒙特利尔。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派了大巴和一位工作人员来蒙特利尔机场接我们,把我们直接拉到渥太华一家旅馆内休息。当晚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就来旅馆看望大家。
次日,使馆文化处兼管教育的参赞跟大家简单介绍了加拿大的情况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三天,大家就乘长途汽车分头去学校报到。我们当中十个人去多伦多大学,五个人去麦吉尔大学,五个人去拉瓦尔大学。五个进修英语的在蒙特利尔下车。五个进修法语的在蒙特利尔换乘长途汽车去魁北克市。我们这五个人,是复旦大学的马绪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马秀兰,北京大学的王泰来,南京大学的程曾厚和上海外语学院的我。这五人当中,王泰来和程曾厚是我北大读书时的高低班同学,马绪祥曾跟我在上外共事过两年,只有马秀兰是我以前不认识的。
在拉瓦尔大学我们不是唯一的大陆留学生,我们来拉瓦尔大学时已有四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学习。两位男生是中国外贸部派来的,一位女生是北京外语学院派来的,另一位女生是南开大学派来的。
“小笔记”
前夜
——写给魁北克华人作协成立二十年
陆蔚青
我们挤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地把文件和照片从档案袋里取出来,一张一张铺陈开。有些纸张已经发黄了,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我们把圆桌上的碗碟酒杯一叠叠收拾起来,放在洗碗池旁边的地上,再把桌上的转盘端起来,一个人稳定住,另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把干净桌布铺好,然后把照片和报纸等物件摆上去。有人站在椅子上比划着挂标语的上下左右,有人站在地中央,用眼睛瞄着,像木匠吊线一样,审视着,指挥着。偌大餐厅,需要重新布置,桌子靠边,椅子摆成弧形,七十张,或者更多。这是一个秋天的黄昏,空气中浸满凉意。我们租用了唐人街的一个餐馆,赶在夜晚布置会场,准备明天的魁北克华人作协成立二十年的庆祝活动。
我们按时间顺序整理着照片和资料。这些照片最大的年龄二十岁。照片上的人挤在一起笑着,与今天站在这里的人相比,年轻而充满朝气。
一路看过去,从刻字的油印小样看起,到文章见诸于华文社区的报端,那时的写作是文不出城的。大家都是一边谋生一边写作,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人们写最初登陆的生活,写如何去学法语,如何去租房子,记录那些做饼干当侍者剪线头的日子,也记录那些在大河边看日落的喜悦。有人写开小店与酒鬼打架被告上法庭,还有人写在异乡离婚结婚再离婚的故事,有对法院的传票上“英女皇起诉”字样引起的不解,也有异国恋情中因为祖国来人久住,家被洋丈夫调侃为中国领事馆——翻阅着这些有情有趣用心写成的方块字,多少移民生活的悲欢离合,浮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一页页翻阅着,好像翻阅着一部移民的历史。我们翻到了与中国作协的联系,王蒙铁凝都曾经来访,带来了祖国人民的鼓励。然后又翻到了历次活动的贺信,从第一本书发行时加拿大作协的贺信,到加拿大议员,也是第一位宇航员马克的照片。他笑眯眯的站在一大群中国写作者之间。这张照片后来作为他竞选区长的材料,发表在地区报纸上。照片中我坐在第一排,被邻居玛丽亚看见,特意找到我家里,她一边指着照片,一边笑着对我说,看呀,我认识这个女士。
后来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些人的照片,他们已经不在这人世上了。我还记得郝先生,他当时在大P店当杂工,夜晚安静的时候就开始写作,有一次他说想托人从国内带烟来,说是写作时抽的烟越来越多了。大P店是一个阿拉伯蔬菜店,店大人杂,以廉价闻名。杂工的工作辛苦可想而知。奇怪的是,郝先生的文章却一点不孤苦,反而充满对新生活的发现和向往。朱先生是学法语的,一直有法语写作的愿望,还有一个庞大的计划,最初的文章也已经见诸报端,却突然得病去世,竟壮志未酬。在那么好的年华离我们而去,留下的只是一本打印装订的残卷。我们小心地把标志插好,纪念远去的朋友。
有人把一盏白玉兰摆在新书边上,它们是诗歌集《哦,魁北克》和小说集《普丁的爱情》,书香和花香立时混在了一起。还有一盏粉红色的乒乓菊,一朵朵争先恐后的开着,捱捱挤挤的,像一群粉红色的少女。
大红条幅是中国书法,落款处用了传统的“丁酉年”。有人对丁酉年的“酉”字进行了搜索。《说文》中说,酉者,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又说,“酉即酒字,象酿器型,中有实”。我们沉默,从中华文字的象形会意,联想到二十年来的海外写作之酒坛。按照古时文人雅集之惯例,酒香书香和花香,齐了。
窗外的夜色由淡到浓,唐人街有了华灯初上的明亮。站在窗前侧身远望,可以看到街口高大的朱红色牌坊。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一样,这个牌坊是蒙特利尔唐人街的大门。一步迈进去,是我们的中国城,而在牌坊之外,就是蒙特利尔的老港。
牌坊是中国城和蒙特利尔之间的标志,它分开唐人街与老港的界限,又连接起这两个界限。极目望去,那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欧洲复古主义的建筑,与唐人街的牌坊共同耸立在一个星空之下,这是多民族共生之地。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有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有华文写作者的贡献。
我们把餐馆的门小心的关好,好像里面睡着一个孩子,所有的过往,经历和生活,如今就睡在里面。这是一个前夜,再过几个小时就是明天了。明天,将是一群生活在海外的中文写作者的生日。我们在昼与夜之间书写生活,书写文学,书写历史。而从历史的角度,以往的写作也是一个前夜,因为未来的文学,遍布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们走出唐人街,星空如此璀璨,密密匝匝,仰头望去,那些明亮的和黯淡的,相互交映,微妙的闪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每个文字都是星星的光芒。星星汇成了天空。
岁月长流
林怡君
北国初春,举目四望,尚一片白茫。
这日恰逢惊蜇。动物、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蜇”;到了此日,天气转暖,一声春雷,上苍以打雷方式,唤醒蜇居在大地上冬眠的动物们。趁此春光勃发时节,我骑上单车,在一踩一踏的翻腾间,我的形神与天地万物呼应,也在渐次苏醒。
白色单车与我徜徉在圣罗伦斯河边的清幽小径,车轮辗过湿漉漉的土地发出的窸窣声,惊起林中树梢的小鸟,它们歌唱起来,清脆悦耳,欢乐奔腾的歌声正簇拥着明媚的春光。
脚踏车出了森林后,我举头一望,碧空如洗,晴空里的几抹云把些许写意飘盪开来。初醒的阳光是淡淡的柔黄色,光度有余而热度不足,产生了替画面里人物打光的戏谑意象。微微的寒风迎面扑来,如冰水一般镇得我神识清明。从亚热带的台湾岛移居到加拿大的蒙特娄岛之后,每年,当春回大地时刻,我便举行这仪式性的单车环岛行,让我的身体去感觉和适应,季节迅速由冬而春地交替转换的模式。
对蒙特娄这座城市,最早的影像记忆就是波光粼粼、生机盎然的圣罗伦斯河。但这是北国,漫长而凛冽的严冬,河面成片结冰以冥顽不化的姿态,以固守着河之两岸之势,长达半年之久;待料峭春寒,冰雪也和动物们一同苏醒,逐渐消融,河面的碎冰通合一气,缓缓流动,形成一股蓄势待发的生机,隐隐驱动,以唤醒大地沉睡的心灵。
我曾安坐于圣罗伦斯河边,那源源不绝、接续而来的、由冰雪化成的河水令我着迷。我俯身侧听河流的声音,寻思:该用潺潺、淙淙、或沥沥……或汹涌、澎湃来形容它?至今仍无结论。但千百年来,圣罗伦斯河就在冬与春之间,如此川流不息,循环往复,是人们的岁月长流。
我想,某一天,总有人能为它寻出最适切的形容词。
小小说
谁之过?
穆彦
医院里,老太太见过了专家,按以往的约定,打电话给老头,让他开车过来,赶紧打,老太太心想,泊车的地方有时会比较远。
看到医院里病人老人面带病容步履蹒跚,老太太心想,我到什么时候也不能让人看出病态,心里这么想着,不由挺直身板,忍着疼痛,尽量迈着正常的脚步。腿很疼,心里小小得意,感觉自己还是年轻的样子。
见到老头,他已经到了,正在和门口两个工作人员说着什么……。老太太赶紧道歉,致谢,三步并做两步上了车,两个工作人员转头,眼神不善地瞪着老头,老头赶紧启动逃走……
怎么回事?老头说,他们让我离开,告诉我这里不能等人,我正解释,您老人家腿脚不好,可能耽误了点时间,马上就会出来。正说着,您可倒好!一出来就健步如飞地上了车,你说他们怎么想?我也怀疑您核磁骨碎的结果。嘻嘻,女儿也佩服我,关节那样了还能……老太太得意地说,心里还是对老头有些歉疚。
医院的路,九转十八弯,还常常迷路,以后出来,还得再打电话,老太太心里说。
向日葵的自诉(外两首)
酷勒
如同众多移民的后裔
祖先把我带到陌生土地
我有许多美好的希冀
暖色一直是不变的色调
我的头曾不停地转动
瞬间就被红色海洋吞噬
当松鼠偷走我的花茎
我对无补的损失低下头
看到身旁的玫瑰复花
我依然坚守自己的果实
当站立成为一道风景
我想要的只是普通生活
苦难让我不停地成长
生活教会我如何做自己
当金黄花田无人关乎
我把果实全部献给人类
蒲公英
春天,许多欲望生长出来
房前屋后膨胀的郁金香
明艳的花姿招摇过市
很容易让人们想入非非
我知道你的草坪不欢迎我
虽然我已不把自己当作异乡客
于是我在公园里自由生长
竟然成为一道无法抹杀的风景
看到你在朋友圈
晒出我阳光下的微笑
人人都有晒幸福的权利
但你不知道我内心的苦涩
起风了,我将踏上天涯之旅
在你不经意间,漫天清扬
阿尔的向日葵
川哥在游轮上买了一幅画
就是那种高仿真限量版
到家后挂在阳光能照见的墙上
时间一久向日葵变得更黄
这幅梵高的十四朵向日葵
文森特生前无人问津
他死后却大放异彩
这都要归功于时间的价值
川哥暗自思忖:
这幅阿尔勒的向日葵这么酷
只有我懂得它的价值
难怪当代人这么不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