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网站已经升级,访问新版网站www.khzx.ca

 

 

  • 首页
  • 协会概况
  • 会员作品
  • 专栏集粹
  • 新书介绍
  • 活动集锦
  • 相关连接
  • 联系我们
  • 那一城,留着枫子的颜色

    ----《那一城, 枫红枫绿》读后感

    文/郑南川

    和枫子只见过一面,读了她赠送的《那一城,枫红枫绿》那本书,我也就认识了她。 这是一本很彩色的书,封面留着她本人的真实照,因为照的很有艺术性,有一种彩画的感觉,也变得夺目了。书中的文字是用彩笔写成的,选登了很多图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飘在书中那些枫叶,从红到绿,再变成银白色和黄色,就好像一幕电影的画面,伴随着书的故事,让我们轻轻地走到了那个叫枫子的女孩子身边。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抬头细看了枫子一眼,这位打扮入时而漂亮的姑娘,如同书的封面一样彩色,在我的主观意识中,这书可能也不过而已,又是一本美女写的美女“花书”,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故事和内涵。不过,当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后发现,这枫子,可是在刻骨铭心地在写作啊,就在蒙特利尔短短的五年,她把自己的心,自己的名字,都刻在了这座“枫红枫绿”的城市里。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很少读到中国人把我们的城市和生活直白地介绍给外面的人,枫子她做了,做的很细致,很精彩。读完书后,我给枫子留言:这本书应该让我买下来,而不是赠送,这样更能表达对你的尊重,才更像一个“粉丝”,因为你的书给了我感动。 一部写海外生活的书,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和题材,都必须讲出新生活和过去生活的差异,并把这种生活的新含意告诉读者。《那一城,枫红风绿》一书属于“文化类”的书,从内容上讲,既有文学的,随感的,还有所见所闻的叙述。用作者本人的话说,因为太爱蒙城了,在写作上,也就变成了“激情”抒发,把感受一股溜地撒在了纸上,而这段经历不过五年。尽管书写的有些“杂”,当我细心读后发现,这段路对于作者来说,曾有过深刻地反思,她把近年一些女性出国的心态和选择,通过她的笔,把生活中面对的迷茫和无奈表现了出来,从而给现实开了一刀,你的选择真该这样么? 书中两篇开头小说“随风而去”和“太平洋上空的叹息”,正好演绎了这种经历的代价。“随风而去”把故事用阿美浪漫的“想象”,加上面对的文化冲突,写了阿美的“幼稚”。这是一篇并不复杂的故事,是纯男纯女,带着中国人的情感意识开始了和西方文化的“邂逅”。阿美决定不和身边那个大孩子阿刚好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过,中国女孩找老外,毕竟是一件全新的生活尝试和浪漫,当阿美把自己的唇交给“鬼子”的时候,她的感觉几乎是心甘情愿的“自恋”。文中有一段对话: “这个鬼子白净面皮,一脸书生气,可气的居然还挺帅。阿刚瞪着他,开了口: ‘我想知道你对阿美是认真的吗?’ 鬼子想了想,耸耸肩:‘目前为止算是吧。’ ‘你什么意思,你不是认真的为什么要吻她’ ‘那时候我们两个都感觉挺好,就吻了啊。’ ‘那她成为你的女朋友多久了?’ ‘她不是我的女朋友啊。’ ‘都吻了人家还不是女朋友?’ ‘对我来说,女朋友的概念是这个人要跟我生活了很久,大家都把对方当做唯一的爱人,这才叫女朋友。’ “阿刚不愿意再跟他纠缠了,鬼子的逻辑怎么这么怪呀,难以理解。” 这是一段充满矛盾的对话,因为文化的不同,阿刚搞不懂,阿美就根本没有意识到“鬼子”与他们,已经在文化认同上发生了问题。阿刚需要生活的经历,阿美需要一段“随风而去”的过程。 “太平洋上空的叹息”,写的是鲜鲜和Gerry的一段感情纠葛。鲜鲜的出国,是一段充满着“扭曲”的心态,因为要拿绿卡,情愿舍弃丈夫,独自带着女儿“坐移民牢”。Gerry的出现,让她这个有骨有肉的人得到了心理的安慰,而这个洋人毫不客气地把爱丢在了她的身上。他不相信,一个女人在外面生活不需要爱,他爱她,也完全可以这样做。让人们难以理解和痛苦的是,鲜鲜内心留守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放到一个完全西方的社会里,对于那个爱着她的Gerry来说,是一种费解的逻辑,其结果只能是一段莫名其妙的过程。这篇小说更透视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表面看,鲜鲜的固守没有什么错,Gerry的行为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从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来说,中西方文化的理念确表现得完全不同。 鲜鲜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护照。为了一本护照,她生活在别的国家,一呆好几年,可以拒绝爱,性和生活,可以扭曲自己的内心。Gerry相反,他可以留守自己的爱在心里,但不能接受对自己的欺骗。当鲜鲜面对一种新的而又能够弥补自己感情缺失的爱时;当面对自己日益动摇地决心和对爱人不确定的信念时,她的勇气成了摇摆的天平,她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召下迷茫和痛苦,她突然发现,“自己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加拿大,是太平洋上空的某一空间的一群”,她呼喊着,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书中写到:“叹息的沉重,把云都能感化,化成滴滴咸咸的泪水,滴落在天平洋里”。这篇小说,对于当今很多新移民来说,很有现实意义。因为有了钱,有了孩子,一些年轻的父母就选择了这样的分居生活。计划的初衷是为了“将来”,为了孩子,其实这种“假设”是极带风险的。生活毕竟是一个极度变化的环境,漂洋过海,把这种环境打造的更加凶险,谁能知道漂走的那一片叶,会在那里印记呢。 枫子写书,用自己的生活来讲故事,是最为可贵的一部份,纪实中的她,又是怎样经历磨难的呢。正像上面小说中的人物,她也是一个带着孩子,独自在外面奋斗的人。她要在麦吉尔这样一个顶级的学校里混,要拿到文凭,身边那个刚出身孩子时刻用那双眼睛盯着她,她又该如何生活呢。书中通过讲述她,宝宝和邻居Anna的相处,深入地描述了一个中国女人在海外的生活尴尬;一个孩子在洋奶奶和妈妈之间感受到的温暖;还有一个魁北克女人的生活原型。这个生活的过程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且,告诉了所有的读者,这就是加拿大的生活。作者是有幸的,她认识了几个很好的老人,她们善良,对中国人充满了友好;她们用自己的生活事实,真实地告诉了枫子:无奈,并非是生活的尴尬,无奈,是一种态度,一种存在,人在无奈中生活才会成长。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把和邻居Anna相处的经历,告诉给了她在中国的家人,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里面讲到的关于人的奋斗,关于人生的价值和关于人性的爱。 这算一本文化类的书,但是,它的文化风格,更像一个面向夏天拉开的窗帘。很多人写蒙特利尔的文化,着笔于写实,谈风景,亮奇闻。枫子不是。她是用感受加上文学来写,是报告文学式的,真实而有趣。就读读她写的那篇“带着内疚的快感吃普丁”吧。魁北克的“普丁”很有名,是上了世界名菜的。说实在的,我一直就不大看好这道餐。土豆条加上奶酪,在放上些料酱,实在一般,谈不上什么创意,口感可以,因为没有青菜相伴,吃下去肚子可是不好受。就这么一个“普丁”,到了作者手里,却被写的非常精彩。文章里不仅写了普丁的由来,发展的野史,还有很多趣味的评说。更重要的是讲了它的文化“符号”,讲了这种“文化”在魁北克心目中的情感,甚至于谈到政治家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同和纠葛,实在精彩。我想说,枫子的“普丁篇”让我都开了眼界,学到了东西。 让我感动的还有作者对外面世界的“睁眼”态度。很多年来,作为移民身份出国的,更多的人是坚守着本土文化的理念,对新国家的文化排斥心态是极为广泛的现象。魁北克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例如:性文化,同性恋等十分开放。作者谈到这些现象时不回避,不带有偏见,而是,用身边人的生活感受说话,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这样的写作,把一个真实的魁北克真实地交给了作者,让人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当然,作者的文才远远超越了介绍,而是象一部电影,有情有节地展开,可读性很强。我敢说,这本书中关于魁北克风情文化的介绍,是很全面的,让我列举书中所谈到的主题吧:雪生活,涂鸦文化,Celine Dion情结,魁北克语言,同性恋爱和性文化,等等。作为一般性读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已经可以初步地了解这块奇妙的地方了。 我和读过《那一城,枫红枫绿》的其他朋友谈过对书的印象。 我们都共同感到,枫子是一位很善于观察生活的女孩,而且,她写下的文章着染着美丽的颜色。当我读完她的小说《随风而去》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小说分明是一首美丽的诗,她的风笔是非常美的。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只用了一天,而且是很有兴趣地读完的。 我们还发现,枫子是一个很有情意的女孩,她从来不掩饰自己成长中得到的友爱。我喜欢她写的《蒙城往事》,她想告诉读者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透过他们的生活来说清楚自己的成长。她对朋友的爱,深深地领着情,也写得透透彻彻。 这毕竟只是一本把五年生活,压缩成一段故事的书,再过五年,将会更加成长。枫子已经把自己的名字留给了那个“枫红枫绿”的土地,我想起曾经写过一首小诗“一片枫叶”: “是彩色的风筝么/飘落在十月的山中/一片夹在崖中的书签/刻着秋色记忆的印/”。就把这首诗送给枫子吧,这彩色的印,将是你留给魁北克新土地的,是枫子的颜色。

    回到頁首
    ——读书有感

    文/紫 云

    本篇“红与绿”,不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与《红与白》的系列之一。那是沉重的一页。 这里的“红与绿”,是我对枫子的新书《那一树枫红枫绿》的简称。红,是热情,是坚强,是豪迈,是收获;绿,是新生,是生命,是蓬勃,是希望。 在今年的一个早春的聚会上,枫子将她的新书赠送给我一本。诱人的书名,清丽的照片,爽朗明快的文字,都再再地吸引着我,我是怀着惊喜读完的,又辗转给了几位朋友,大家争先恐后地传读。本想立马写点生么,但这个"立马"被南川拿去了,他的文章把枫红枫绿详尽地作了介绍,我便只得罢笔。半年过去了,绿了的枫叶又开始被染红,我的思绪也被燃腾了;沉淀了半年之久的“红与绿”情怀,也已酿成了一泓清澈的佳酿;红与绿,再次在我的脑海荡漾。 我把那荡漾已久的《那一树枫红枫绿》称作是一首交响曲,正恰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风情万种”,快板奏鸣曲:是扬帆远航后得与失的碰撞和交替,是凤凰涅槃的历练,所以痛并快乐着。“随风而去”中阿美阿刚寻寻觅觅的爱情,九曲回肠的甜美与苦痛,在大洋彼岸的寂寞中来来去去。阿刚关窗时随手抓到一片火红的枫叶,随着手一松,枫叶飘走了。“去找你的幸福去吧!”是年轻人的成熟和宽容,愿每个孩子都能这样淡定地生活。“太平洋上空的叹息”中的女主人公鲜鲜,承受着留守女人的寂寞与无奈,在向往与诱惑中挣扎,几度枫绿枫红承载着她不尽的叹息! 第二乐章,“魁北克文化”,慢板:恰如交响乐富于这一章节的哲理性的思考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正因为不仅仅是游人,所以要驻足的久一点,要直面这里的一切。“滑雪”,来自江南的女人,偏要向雪山行,你滑过雪了,你就爱上了雪。“冰钓”,像因纽特人一样冰河中摄取食物,你就爱上了冰。闲看街头穿平底鞋的美女,领略时尚与休闲的碰撞,发现美其实存在任何一个角落。魁北克城的演唱会,领略真正的保留完好的法式风景风情在北美。放慢脚步,享受每一个属于这里的休闲时光,把自己融进去,也就有了这里的幸福。 第三乐章,“枫言枫语”,小快板:正是轻快、幽默、典雅、风趣的登场。“给我一块钱,给你一个拥抱”,这不是一个廉价的乞讨,这也不是亲情与爱情的使然,这是蒙特利尔街头的一景,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景致。有谁能否认,一个简单的拥抱,却能让一个冰冷孤独的心转暖?!“工厂女工”,总是与艰难困苦相连着的,枫子却执意要在这里寻找“卡门”的影子,她找到了吗,这并不重要,女工的形象已然栩栩如生。 第四乐章,“蒙城往事”,快板:载歌载舞。这里不是大街上的扭秧歌,穿红挂绿。这里的载歌载舞,以恰似轻盈流畅的快板节奏的文字,道出了作者周围的姐妹们,以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付出,创造各自不同的生活。艰难中总有欢乐,付出总会有收获,而友谊总是不加选择的,它会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的纽带,只要你珍惜它。 那《一树枫红枫绿》,应该是一曲彩绘式的交响,是满载着向往的小船荡漾在红与绿的长河里的吟唱,是探访暗礁的磨砺,是枫乡拾贝的惊喜,是扬帆在波浪中愉悦!仔细品味,在潺潺流水中还隐约有远去了的几声“欸乃”! 红与绿,是蒙城色彩的主旋律;红与绿,是在我们心中蓬勃着的希望与畅想!

    回到頁首
    Copyright ©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