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巽根的《晴圆集》
文/远航
《晴圆集》,一个温婉典雅的书名,读起来也许并不那么给人以掷地有声的感觉,一如作者的为人,谦和低调,不善言谈。而当我翻开了这本书以后却就再也难以放下。
在这平淡如水的外表下,理性的哲思与感性的激情相得益彰;严肃的思考与诙谐的幽默和谐共存;深厚的文学底蕴与丰富的想象力交相辉映。从浪漫的情诗到富有禅意的小说;从儿时的回忆到浪迹天涯的行记;从对教育的反思到天马行空的随笔……。《晴圆集》里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才华、智慧、与成熟的光芒。
特别让我有感而发的是《晴圆集》的第三部分《浪迹》——作者在加拿大的经历。
在张巽根的笔下,人生是一条河流,人则是这条河上的纤夫。和他一起在P公司靠做体力活谋生的中国移民们,“往来皆是白领”,他们放弃了在中国顺流而下的优越,在“失语又失专业”的新国度里,逆水行舟。张巽根因而得以亲身体验了处在底层、逆境或困难中的人们的生活,那些反映劳苦的号子,例如我国的《码头工人歌》,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美国的《老人河》,自然而然地从他的心底唱了出来。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张巽根写出了《浪迹》。这是他移民后艰辛生活的号子,“它有辞而无声”,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心声。“这些歌在歌舞升平的地方唱不起来。”经历,馈赠给了作者以文学创作
最为宝贵的土壤和源泉。
这位在中国已经事业有成了的知识分子,在知天命的年龄,从人生长河的顺水驶进了逆流,他是怎么想的?
从《晴圆集》里你一定读不出“阴缺”。这里没有患得患失,没有怜影自顾,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愤愤不平。在这个超然而又达观的旅者眼里,人生,不过是一个可以长达一百年的连续剧,登台和看戏都是生活。
在皇家山公园,他看到人们载歌载舞,却又不得不带着“为什么我们不……”的怅然若失之问,离开那片欢乐的海洋,他意识到了自己仅只是站在这生活的边缘。于是他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也许在学会生存之后,我们还要学会生活,有声有色,从欢乐的边缘走到中间。”以这样阳光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生活和文化的人,那一定会在“人生河流的上空有一轮晴圆月来朗照!”
“太极”一文讲的是在一次语言学校的演出中,他以一段蕴藏着中国文化精髓的太极拳表演赢得满堂喝彩。“那一天,我是明星,主演了自己”。带着对自己民族文化精华的自信去与其他族裔的人交流和共处,张巽根具备了我们移民本身应有的正常心态。所谓“融入”其他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摒弃自身文化的精华,人类需要的是相互的理解与接纳,相互的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或较量。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主角,都应该演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片段,大可不必忙着把自己变成别人,否则的话,势必会在轮到自己登场的时候,面临一无所有的尴尬。
“傻一点,也许换得一种更好的生存状态!它有点像秤砣,在另一头吊起深切的需要,还有快乐!”不难看出作者是对生活的本质有深刻感悟之人。“深切的需要,”那是什么?在物欲横流,贪婪膨胀的今天,物极必反,不少人都在反思生活的真谛,除了功利,我们是不是还会有别的追求?
他用安徒生童话《渔夫和金鱼》里许三个愿的故事,嘲解移民前后人们愿望的转变。比如工友行心说:移民前想的是为了孩子、为了开眼界、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现在是想银行里有一大笔钱,可以不打工。可惜因为有了那三个愿望在先,第四个就不灵了,只有做苦力。 “我们小时候看的神话传说童话,源于生活。把它再还原到生活,说的正是现在。” 人生万事本来就有得必有失,如何取舍,取决于心态。作者的智慧可见一斑。
有着理工科背景的张巽根,在中国从事了多年的教育研究,对中西文化和教育的差别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西文化的一大差异是:“西人的许多文化是玩出来了。赛车,弹琴等等,他们在说这些事时用的动词都是 “玩”。玩的结果玩出了原创!大至体育运动项目、音乐美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小到街舞涂鸦等许多新名堂,从活动中开创出新领域。而我们总是在跟着学,不屑于玩。”“由文化继而延伸到教育。西人的教育是以活动为中心,而我们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人家重原创,强调经验,培养能力;我们是在学习和继承人家已经成熟了的经验和知识,讲分数,争名次。头脑里都是概念,缺少生活,因而没有自己好的故事、小说、音乐……”他认为“虎妈”蔡美儿到
处兜售“中国式的教育”,“其实她不懂中国教育深奥的一面,拿一些皮毛(其实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倨傲于人,实在有大言不惭之嫌。”
张巽根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幽默感让我佩服,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轻松愉快地把一件平凡小事里的大现象描述得淋漓尽致,常常让我在忍俊不禁之后又反复回味其中所暗示的深意。有人说:“幽默,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修养而自然绽放的心灵之花,是一种超逸宽怀的大家气概,也是一个人才华与自信的表现。”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幽默感的人,无疑是个强者。
人生如戏,人生如河。张巽根在戏游人生的旅程里,找到了属于 自己的晴圆皓月。
——读书有感
文/紫 云
文友张巽根刚刚在国内出了一本文集,由于主要是海运,所以成箱的书还在路上。他回蒙城时随机带来一些,有幸得到一本馈赠,是以先睹为快。 文集取名《晴圆集》,取义于东坡居士名句“月有阴晴圆缺”,独选其晴其圆,我想,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追求。仔细读来,字里行间,更能感受到作者在生活长河中,对“晴圆”的感悟和体验,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我取这“晴圆”二字做书名,就像让人生河流的上空有一轮晴圆月亮来朗照!它表明我祈盼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人生的河流”,是作者自序的标题。自然界中的河流,流淌的是水;人生长河里流淌的是时光。水中有生命,水中有故事,水中有欢乐也有忧伤,水中还有汹涌澎湃和低
徊婉约;时光同样有生命,同样有故事,同样有欢乐和忧伤,同样有汹涌澎湃和低徊婉约。这首先都是因为有生命的注入,有爱和情感的注入! 作者通过“流痕”、“情湲”、“浪迹”、“随笔”四个部分,重新穿越时光的长河,将自己几十年生活往事中的记忆痕迹拾遗,将几十年情感奔流的浪花再重新扑捉。作者以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了细腻深刻的感情世界和精神内涵,阐述了极富哲理的追求和准则。这里不乏生动的描述和美好感人的情节,也不乏深刻和明哲的探求。 “过年怀乡”是“流痕”中的第一篇短文,也应该看作是作者潜心安排的全书的开端。“流痕”“像河的上游潺潺的水在两岸的流痕”,“乡”便是情愫的河床,也是情感的承载;“过年”,不论是怎样的贫寒,都是一个幸福的符号,都会留着一个难以磨灭的痕迹。童年的往事,最难忘怀的是过年,而过年也是亲人团聚亲情相溶点点滴滴的碰撞。身在海外的游子,最最思乡的那一刻,恐怕也要算上是过年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回忆,清泉一样从儿时流至今日;消融冰山的亲情,潺流是这样来的! “话却那时”则记述了少年的吃穿住行,可能是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但有妈妈,有爸爸,有同学,有老师,这些相关联的人物串联起来的故事,就一定是最生动最感人的了。还有“蟋蟀和人”,“夏夜乘凉”,等等,生动地描述了年少时的趣事,以及故事里的亲情和生活哲理。 第二部分“情湲”是由二十余首诗歌组成的,“是激流,是浪花”!是激情澎湃的扬帆,是浪遏飞舟的畅淋。“支点”中,那个支点却是“她却选择了我”!“海和鸟的故事”,是童话,是寓言,更是哲理。“海衬托鸟,鸟变得比海还勇敢;鸟点缀海,海才有了情义!” 第三部分“浪迹”,以及第四部分“随笔”,记述了移民加拿大后的生活。“如河水流经宽广的平原,使人感到宽广而丰富,也有漂泊和茫然;有时又像进入危机四伏的河道对自己形成挑战,虽然过后是‘又一村’,但当时确实是曲折而艰辛”,故而有浪涛奔涌之心迹可循。本篇又通过“记学”、“生活”、记行“”、“记游”、“为稻菽谋”、“创作”六个部分记述了作者各个生活的侧面和生活中面临的不同境况,生动谐趣,甘苦悠然。作者经历了大多数移民的必然足迹:学习这里的语言,适应这里的社会,找一份在这里能做的工作,在平静的生活中享受乐趣,发掘情趣悠然自得!宽阔的流域象征自由的天地,但同样地,有欢唱也有呜咽,有平静祥和也有回肠荡气。一颗坦荡明朗之心,便也坦荡明朗于天地长河之中! 掩卷长思,思绪万千,感慨万千!很多的东西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烙痕,是移民生活的同感。随着作者的笔端,我领略了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感悟。 真神奇!
读《晴圆集》有感
文/陆蔚青
记得有人说过,文学来源于生活。信然。读了《晴圆集》,感触就更深。
《晴圆集》是蒙特利尔作家张巽根先生新近出版的书,此书收录了作者近年的作品,内容包含中加两国的生活。文字简练而有内涵,有哲思有感悟,耐人寻味。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小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一篇反映大陆移民在衣厂打工的故事,作者对场景,人物命运,人物间矛盾的纠结,都有出色的描写,它既有新移民的群像,又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尤其Z先生和K经理之间的心理较量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作者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心理的洞察和感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底蕴,是写不出来的。
作者对Z先生心理的描写十分细腻,且层次分明。为了防御K经理如芒刺在背的监视的目光,Z先生用空箱子垒了一道高墙。高墙很快被拆掉后,他又用纸箱围了一平米的空间。这样,到装箱时,Z先生可以去一平米的空间拿一个纸箱。作者写到:
一进去,他就禁不住要嘘一口长气,感到获得了自由,一种摆脱了背后的监视如释重负的愉悦。Z从未感到过人这么需要自由,到了“饥渴”的程度。他也从未感到过,其实人的需要是那么简单和微薄,只要一平米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可以了,他一次次的进去,一次次的享受,做了一天一平方米的国王。
在这样的慨叹中,我们感到的压抑和苦恼,那是每个新移民走入新生活的必经之路。那是淬火,也是考验。有了这样的描写,之后Z先生与K经理的相互谅解,才有让读者欣慰的人性光芒。
另一篇喜欢的文章是《老子的背影》。如果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这一篇则更能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境界和对生命的沉思。在这篇小说中,我看到作者的写作,已经跳出了摹写生活的框架,进入了想象和创造的阶段。
小说通过几个情节,展示老子的背影给人们的启发,言简意赅,却又妙趣横生。
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描述,写函谷关人对老子的背影从不知到知,以“背影是天下之至柔,弛骋天下之至坚”,“倒骑青牛,面对牛尾,是无为而治”,“且退且走,道法自然”来诠释老子的背影,立意新锐,道理深刻。作者把他对生命的感悟写进去:
“老子的背影,“背”不是唯一的姿态,“面”对眼前的事物且退且走,或是取宽和的姿态,也是一种无为的姿态呀,“反”“正”都一样。“
张巽根先生曾谈到这本书的名字,取自苏轼的词“月有阴晴圆缺”,而他,在经历了生活的阴晴圆缺之后,依然坚信“晴圆”是生活的本质。我为作者这样的信心感动,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真和美,而生活亦给了他无私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