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亭燕 ——悼玉树
玉树无风横折,崩土扫村如灭;戟指问天何瞶瞶,忍令红尘愁绝。何以对生灵!又是哀鸿时节。
一语无由长别,是甚他生顽劣!多少江河多少恨,满眼泪流盈睫。伫立上层楼,故国夕阳如血。
许之远老师点评:
这词利用“玉树临风”语引出灾区名称,词人每以‘香草美人’记故国故人之思是也。崩土直指地震了,其惨在“扫村如灭”,笔力千钧。寕静好样的玉树,老天如不是老眼昏瞶,何致生灵涂炭?悲愤一再加重,而慨叹地震竟如时序的巡回,此哀鸿遍地所以为哀也;意在言外是悲愤戟指问天之由了。
起承转合之层次宛然。
成人作恶天谴,惟对未成年人亦施暴吗?他们又有什么顽劣?因此,江河能载得多少如流水的恨憾,人间就有多少的恨憾;就像我们载满眼泪的眼睛一样!故国凄楚的景象,游子有临高望远无尽之思!词人言近而旨远。
作者近年来自大陆。词意悲天悯人、哀怨缠绵,深得词人之旨。愿读者垂顾传诵。则殁者稍慰;存者稍安也。
注:文史学家、前国民党侨选立法委员许之远先生,一生倜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都有长才广度的历练,无论是在台湾学界、政界,还是在海外侨界,都享誉极高。许老师著作甚丰,其诗词、政论等文集声气通显,芳尘可步。他正如在【凤凰博报】网中的自我介绍那样:『一个海外中国人的良心。奋其余生,为国族的前途殚精竭虑。曾经苦海、宦海、种种孤拳独奋的人生沧海。歴学生、学徒、学人、学术进度不停的学海。有一副敬天地、悯苍生、忧国族的慈悲心肠;造就一枝风雨无间、艺文同精、元气淋漓的健笔;做个光明正大、俯仰无愧、有益世道人心的读书人。』
2,《行香子》——早春晨曲
谁叩晨窗,断续无常。惹相思、清梦迷茫。星疏雾薄,雨霁风凉。正旧巢空,枯枝影,点残妆。
独步东篱,绕径畦旁。续迷蒙、借梦徜徉。隐约地籁,幽咽冥簧。有露珠甜,草芽翠,软泥香。
刘健巍点评:
起笔“谁扣晨窗”独具匠心,出手不凡。
“借梦徜徉”神来之笔,令人击节。呼应上联,笼罩全词。一个“借”字,神韵尽现,妙极。“借梦徜徉”妙就妙在它营造了一个梦境与现实相交融的似梦似真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它让我想起了王湾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给我们展示的是昼与夜,春与冬在融合中的交替,而这里给我们展示的则是梦与醒在交替间的融合。绝妙好辞。
“旧巢空,枯枝影,点残妆”,句式不统一,前两句为“2-1”结构,后一句为“1-2”结构,有伤音律。
“露珠甜,草芽翠,软泥香”较之秦少游“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有过之而无不及.美中不足是过于明朗,与全词的色调脱节。
注:刘健巍:【此时此刻】杂志前主编
3,上行杯 ——秋游翠湖
碧水清幽澜起,山色近,小艇轻游。些许红黄些许绿,波光似玉。
去云浮,飞鸟逐,郁郁,晖煜,风剪香流。
怀鹰点评:
对旧体诗没什么研究,但读得出美好的情怀。不晓得翠湖在哪,不妨碍读诗的情趣。
“碧水清幽澜起,山色近,小艇轻游。”人在画中行,山山水水皆秀丽,清幽澜起的碧水载着轻悠悠的小艇,心情何其轻松。看着水中倒影,“些许红黄些许绿,波光似玉。”红黄绿都来争艳,然而,波光似玉,不为这些热闹的色彩所动,于是碧水更见清幽了。
比较欣赏第二节诗:
“去云浮,飞鸟逐,郁郁,晖煜,风剪香流。”
前面写的是心情的放逐,最后一句简直是神来之笔。
注:怀鹰,原名李承璋,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公民。曾任广播局话语戏剧组编剧长达十二年,写过数十部电视剧。著名新加坡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出版过二十一部著作,获国内外二十三项文学奖项。
4,临江仙——春痕
红瘦绿肥香易损,春痕一夜成空。惜春久久觅萍踪。海棠枝下,羞涩见腮红。
见惯离零情去也,浮生恰似飘蓬。翠华一点意朦胧。存留仔细,细雨并清风。
2011 仲夏生日自语
怀素点评:
上阙以情生景。起句融李易安“绿肥红瘦”之句,但并不拘于此。进入词人自我状态----春痕一夜成空,一个“空”字,有惋惜悲凉之意。然后是惜春之举“觅萍踪”,“久久”表现词人之执着,终在“海棠枝下”,羞涩见腮红---找到春的行踪。
下阕感怀身世。“见惯离零情去也,浮生恰似飘蓬。”直抒胸襟,有云烟看尽,铅华洗尽之感,倍觉凄凉。然而词人并没有就此消沉,笔锋一转,“翠华一点意朦胧。”便是这一点朦胧之意,可见希望之深。词人心胸豁然开朗,“存留仔细”,表现诗人珍重人生之态度。“细雨并清风”则有超脱飘蓬浮生的意境了。
全词流畅贯通,一气呵成,细腻婉约,难得好词。
5,解佩令 ——江妃怨
烟波浩渺,秋江韵好。漫长堤、佳人轻笑。怎地情浓?有一朵、玫瑰擎到。惹双腮、似霞灿袅。
鸦啼声燥,风催梦晓。望栏边、横斜枝槁。莫是江妃?演故伎、凭施乖巧。不相知?冷襟又老。
( 注:此词牌取义于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事,谓江妃二女赠玉,却瞬间玉失。)
怀素点评:
上阙叙事。取材于词牌来源,讲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事。如诗如画。词人以郑交甫的角度切入,用“佳人轻笑”,“玫瑰擎到”,“惹双腮、似霞灿袅”,描画出江妃二女乖巧可爱之情态,呼之欲出。
下阕写郑交甫失玉佩失神女后的落寞心境。景随心转,如幻如梦。一场好梦,瞬间成空。刚刚见如画美景,醒来却是“鸦啼声燥”“横斜枝槁”。于是问自己,“莫是江妃?演故伎、凭施乖巧。”终感叹,不相知那种失落之心情。从温暖梦景,到寒冷现实,不禁“冷襟又老”。一冷一老,沉郁顿挫,让此词平添深沉悲凉。
全词上阙明快,下阕寒凉,一明一暗,一暖一凉,形象鲜明,对比突出。别有一番滋味。
注:怀素,【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员,【魁北克中华诗词研究会】会员。原国内某报社主任编辑。
文/胡晓明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夜晚,春天的满翠尔(这是我仿照徐志摩译法,对蒙特利尔的中译),花气袭人,月光皎洁。我应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的邀请,由温哥华飞往蒙城,在中国城讲《略谈中国诗词里的“乡愁”》。有人告诉我,那天晚上,正是某个西方狂人预言世界末日到来的日子,有人在大街上等着捡豪华车,有人等着进入富人逃弃的豪宅,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而我和我的听众,一齐进入了“春江花月夜”的诗意状态,进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乡愁意境。
乡愁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情感。丰子恺《乡愁与艺术》说:“所谓乡愁,其实并非实际地企求归复故乡而不得,而发生的愁。这是一种渺然的,淡然的,不知不觉地笼罩人心的愁绪。处于飘泊的境遇的人,往往多生感触,感触多则生愁绪。这种愁,宁可说是一种无端的愁,无名的愁(nameless sorrow),即所谓‘忧来无方’,‘愁来无路’,不是认真企图返故乡、归祖国而不得的愁。如果是认真企图返故乡、归祖国而不得的愁,那就切于现实,与商人图利不得兵官出仗不胜的懊恼同样,全无诗趣,更不甘美了。”
所以,乡愁是以自己为目的,是美的本身,是有性情的生命,反观其本身的珍贵与美。“乡愁”不是在这个世界里却执意要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在有限的人生中,发现生命可以开花的无限的意味。
我的听众中有一位名叫紫云的诗词爱好者,原是医生,近年为一家报社专栏作者,著有报告文学集《女人一枝花》,其中记述了三十几位旅居蒙特利尔的著名女士们的人生故事。她酷爱传统诗词,令人感动的是,她是2004年才开始初涉诗词写作的,然而后来竟一发不可收拾,像井喷一样,在蒙特利尔《华侨新报》『诗坛』专栏上发表五百多首诗词,并曾多次在国内外的诗词刊物上发表作品。后来我才知道,她的诗词写作中最主要的题材,就是“乡愁”与“亲情”。所以,听我的讲座,她不仅有一般所谓他乡遇故知的感受,而且有一种“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知”的感觉。
关于那天的讲座,她有词写道:
月初现,冰弦辗转叩层楼。故人曾来否?踌躇莫错归舟。因是当年定春信,却该今日话乡愁?怅千载,素染江花,亘古长流。
悠悠,一声叹,“岂不怀归”?细说从头。梦里梅熟,别亭路总悲秋。闲鹤关山笛声远,战鸿荒漠直烟惆。年年事,一样相思,都付清幽。
词写得很美,而且一开头就隐含了我的名字,这是古人常用的技巧,可以很贴切地写出特定的情景。
紫云没有念过中文系,而且年过半百才开始写作,从她的选集中,我们读到她气息典雅、抒情宛妙、情意真切的好作品。我一直相信,诗词最重要的真情真感,以及芬芳馨逸的语言,美妙地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生命的密码,以此寻找着相同的心灵。我觉得紫云的写作真的是一个文化的奇迹。好像是千年的传统中国诗词文学的气脉,借着一个有着灵心慧性的现代女性的手,在遥远的天边,芊芊蔚蔚,伸长成一片绵远的春天的青草地。
现在,紫云准备将她的诗词选集出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她的海外乡愁,我愿在这里,写下我真诚的祝福:心中怀着美丽乡愁的女人,生命永如花之绽放。
二0一二年春于上海。
《紫云清卷》之乡愁篇、亲情篇浅析
文/墨浪
乡愁篇和亲情篇是《紫云清卷》的主要内容和精华部分,乡愁和亲情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很普遍的题材。
紫云关于乡愁和亲情题材的作品,在内涵上明显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民族感情传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者挚爱祖国历史文化,对李清照、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多年悉心探求,并深受其创作风格的熏陶。另一方面,作为中年才移民到加拿大的单身女人,作者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因而在抒发思乡怀亲情怀时,也必然有着个性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在异域的所见所闻或特殊的节令,都可能触发她的思乡之愁、对亲人的牵挂之情、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奈何花落又逢冬,月影瘦,琴弦空递”《 鹊桥仙——心思》是远离故国家乡时的孤寂感言;“静夜凭栏举目时,细把乡音数”《楚天遥──望月》、“可留一线寄天涯?游子悠悠踏线也回家”《 虞美人 ——元宵节思怀》是无尽的淡淡乡愁;“梦里家门叩。拥紧娘亲焉撤手”《鹊踏枝——春愁》、“看江花远去,念慈亲病旅”《 霜天晓角——重阳心绪》孝女的怀亲情结跃然纸上;“举杯邀舞幽栏静,可借芬芳、迢递故乡省”《一斛珠──中秋抒怀》、“关山更远路迷茫,问家乡,可安康?”《江城子——秋风吟》则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和期盼;“霜重菊黄明月夜,红樽里,泪珠游”《 唐多令——又是月圆时》、“葡萄架下寂无声,盼青鸟,幽人独醒”《鹊桥仙 ——七夕情怀》是孑然一身女人的感伤……。这些作品由于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凄美、真切、感人。
从艺术角度看,紫云关于乡愁和亲情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在意象的营构、意境的创设以及形式的运用上都有一定美学意义。
紫云作品中的意象多是月、风、云、花、雪、水等自然景物以及一些时令节日。比如《楚天遥──望月》、《一斛珠──中秋抒怀》中对月的咏叹,委婉地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此外,她很多作品的内容是由于季节或气候的变化所引发的感受。草木荣枯都有感,春夏秋冬皆赋诗,其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略见一斑。紫云作品中的意象往往都是并列和迭加的,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气氛。比如“年年怕对清秋暮,雁归叶落花容误。风瑟瑟心寒,云缥缈意缠。余生何所结?无语天边月!恰似水中萍,浮沉随浪行”《菩萨蛮——秋愁年年有》词中连用了“归雁”“落叶”“风”“云”“月”“萍”等六个物象,每一个物象都包含著作者的一缕愁思,形成一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把内心那种孤独无奈、寂寞悲苦烘托出来,使读者能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抓住读者的心,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
意境美是作家从事创作的一种艺术追求,也是判定诗词质量的重要标准。人们欣赏诗词作品往往看重作者如何创设意境美,即看他怎样写景,怎样把思想感情融会在景物中,做到情景交融。紫云作品在意境创设上的基本特点是把沉郁孤愁的感情与萧瑟凄凉的景色融合起来,描绘出一种苍凉寂寥的境界和凄戚怅惆的情调,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仍以《菩萨蛮——秋愁年年有》为例,作者在“归雁”“落叶”“瑟瑟风”“飘渺云”“天边月”“水中萍”这一组意象中,融进了“怕对”“心寒”“意缠”“无语”等内在情感,给暮秋的季节赋予了悲情的色彩,使暮秋与个人心境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从而把自己对个人处境的感伤,对命运的概叹,对逝去年华的惋惜委婉地表现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行香子——错在深秋》《霜天晓角——重阳心绪》等。
语言美是诗歌形式美的要素,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 读紫云关于乡愁和亲情题材的诗词作品,能突出感受到其语言的色彩美和形象美。
紫云是很讲究语言色彩的选择、搭配和对比的。《 南乡子——又是元宵夜》的下半片“元夜寂幽幽,未见清辉天际流。四野茫茫寒暗涌,何求?一烛红灯照客舟”没有月亮、寂静幽深的寒野无疑是无边的黑暗,而无边黑暗中的“一烛红灯”是醒目和耀眼的。这种大黑与大红的颜色对比,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试想一下,孤身一人处在在黑暗幽深的寒野中,其感受如何呢?当然是无奈,甚至是恐惧。而此时“一烛红灯”的出现带给人们的应当是什么感受呢?温暖和希望。在这幅画面中,读者不难体会到黑暗的底色象征著作者所处的环境,“一烛红灯”则寓意着作者的希冀与追求。再如“霜重菊黄明月夜,红樽里,泪珠游”《唐多令——又是月圆时》皎洁的月、银色的霜、黄色的菊、晶莹的泪珠、殷红的酒,在这五彩交映的夜色中,人们视觉上受到濡染的同时,也必然为之伤怀,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不言自明。可见,精妙地运用色彩词汇并巧妙搭配、相互映衬,可以大大增强诗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紫云的作品中很有一些这样的例子,象“浊水连天白,秋山映日红”《巫山一段云——秋意》“红枫不是菊花黄”《七绝:重九抒怀》等等。
紫云作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形象美。以《行香子——错在深秋》为例“怕立高楼,错在深秋。影疏摇,落木皆愁。长空萧瑟,归雁声啾。惜泥中花,淖中叶,雨中鸥。河水迷茫,心绪凄悠。语呢喃,何处曾留?天涯无尽,过客漂流。似水浮萍、风浮絮、浪浮舟。”本词上片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每个人自身命运中都有许多难以言表的隐秘及其内在情感,比如惨遭遗弃、身世飘零、处境孤独等。如果仅用什么愁、怨、泪、哀、惨类的形容词,肯定枯燥无味,引不起读者的联想。本词作者把三个人们详知的物象“泥中花”“淖中叶”“雨中鸥”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读者可以尽情地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泥中花”“淖中叶”“雨中鸥”的寓意。下片通过“似水浮萍、风浮絮、浪浮舟。”这种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如过客,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抽象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读者如果对本作品仔细品味的话,就能体会到作者寄寓在语言形象中那些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情愫。
紫云诗词作品的不足,一是意象的撷取上雷同较多,二是一些作品在意境的创设上缺乏整体构思。但是,与紫云诗词的艺术感染力相较,这些不足是白璧微瑕。对于一名年逾半百才开始创作格律诗词的人来说,能够在八年中创作出500余首且不乏佳作的诗词作品,确实难能可贵。
注:墨浪,【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员、【魁北克中华诗词研究会】会员。
Copyright ©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